学院成功举办“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

发布者:李泽湖发布时间:2022-11-20浏览次数:369


20221119日,学院成功举办“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此次高端论坛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论坛邀请了国内从事乡村教育领域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和教师代表,以及多个期刊主编和编辑参会。整个论坛主要由“大会主报告”“平行分论坛”“圆桌对话”“期刊与在线面对面”等几个环节组成,共有70余人进行了会议发言,同时线上有近2000人次观看了会议直播。

论坛开幕式由学院党委书记苏丽蓉主持,校长刘仲奎以及院长王兆璟教授分别致辞。刘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校以及本届论坛的基本情况,认为举办这次“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立意鲜明,意义显著,能够对乡村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政策制定和乡村教育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代表学校向大家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王院长代表学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老师、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各位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对学院以及教育学科发展情况进行介绍。

开幕式后为论坛主发言,由周晔副院长和高承海副院长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报告,认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乡村教育质量“提升难”是因为乡村家长教育经验少、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低、乡村教育环境刺激弱、乡村儿童健康营养差。最好的教育是尊重乡村儿童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的教育,最好的学习是在熟悉的当地社区和生态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应将教育与当地的一方水土联系起来,与生活、生态、生命联系起来。要让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努力向科学世界,一个基本的路径就是课程的在地化。

     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作了题为《探求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的报告,提出乡村教育的真谛在于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文明的打开,创造爱与美的多样交往,开启乡村孩子爱与丰富的心灵生活。乡村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质素是基于人性的友爱与关怀、基于天性的审美与趣味、给予承认的信任与激励、基于团队的陪伴与关怀、基于潜能的发掘与引导。乡村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目标是心中有爱意眼里有希望成长有方向生命有力量。

 

东北师范大学刘善槐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报告,认为现代化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农村教育是在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两大宏观战略的交汇域。乡村振兴是关于农村整体的发展,而在现代化是关于教育整体的一个规划。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现代化保持一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体现出群体特征、素质结构、职业人格三维目标。其中,群体特征体现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流转通畅;素质结构体现为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学习;职业人格体现为乡土情怀、创新精神及现代理念。

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汤勇作了题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的报告,认为发展教育必先发展教师,发展乡村教育,更应该发展乡村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就应该树立坚持教师第一的观念。地方教育局长、校长必须坚持教师第一的观念,善待老师,尊重老师,信任老师,理解老师,对老师应该有一种同理的心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教育的理性化发展,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质量的持续化发展,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内涵化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周晔教授作了题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三对关系》的报告,认为“高质量”框定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式。高质量发展侧重于特色“强不强”和质量“高不高”的问题。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集发展理念、发展过程、 发展结果为一体,指向优质且公平,提质又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妥善处理好“问题”与“自信”、“传统性”与“现代性”、“特色化”与“共生性”三对关系,要直面“问题”,建立“自信”;保持“传统性”,走向“现代化”;保持“特色化”,实现“共生性”。

 

此次论坛共设置六个分论坛,参会学者主要围绕这“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证研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理论与政策乡村学生发展”“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有效互动”进行讨论,近60位学者进行了分论坛发言 ,另有线上700余人参与互动。

此次论坛设置了“圆桌对话”,对话嘉宾有湖南师范大学容中逵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郭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赵丹教授、甘肃省岷县教育局副局长李鑫、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教育集团总校校长朱润东,学院副院长周晔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围绕着“乡村振兴中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展开圆桌对话。

 

容中逵认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包含数量和质量层级和类别条件和要素功能和作用四个层面。目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现实困境)大体表现为顶层设计缺失缺乏特色凝练缺失缺乏专家引领缺失缺乏师资质量持续提升乏力课程教学成效的持续提升乏力组织管理高效运行乏力。针对这些困境和问题,要促使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其实要有这几个条件:确保乡村有一定数量的学校存在,第二要有师可教,此外要确保有序可施,确保家庭有责共当。

李鑫认为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提升乡村人口素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功能。乡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一是努力实现到乡村学校学前教育普治普惠、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二是乡村学校的硬件建设全部达标。三是全面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四是优化乡村学校的管理模式。五是努力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赵丹认为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治理有效,提供乡村人力资本,打好乡村人力资本的底色等具有关键作用。要把乡村学校和乡村振兴协同起来看待,在我们城乡共同体建设的背景之下,公平优先、质量导向、兼顾效率的办学理念应该成为各级政府长期坚持的理念。应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小规模学校融入乡村社会文化的空间乡村学校应该在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师生管理、教学改革、组织变革等多方面建立一个共同的组织愿景。在治理内容中,应该关注课程与教学的有效

郭炯主要谈了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条件主要是指从资源均衡配置的维度来发挥技术的作用;二是要素主要是指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业质量提升。技术在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历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城乡双向互动智能技术三个阶段。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有:应用结构相对松散;顶层设计不足,适应性相对较弱;持久参与的动力不足;个性化或精准化方面存在问题。破解路径主要有:汇聚优秀教师,在线开放辅导;搭建云端学校,汇聚数字资源以及优秀教师资源。

朱润东认为乡村学校对乡村振兴功能最主要的是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看“生命气息。一是教师要有激情,学生要有朝气;二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渴望,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冲动。三是科学研发课程,能够人性化的去实施开发出来的课程;四是学校里一草一木都要去对校园里的生命要进行唤醒,对生命要进行引导,或者对生命一些启示,激发生命的能量;五是课程和活动的设计体现综合性和动态性生成性。真正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的力量是千万的乡村教师。

此次论坛还设置了“期刊与作者在线面对面”环节,所邀请的期刊有《中国教育学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民族教育研究》《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教育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些期刊嘉宾介绍了各自期刊的定位、特色,以及2023年选题范围,并与线上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论坛最后由周晔教授进行总结本次论坛达成的共识主要有:一是乡村振兴,教育要优先发展;二是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向人重点是指向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三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乡村教师,注重乡村教师的发展;是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与乡土课程的关系,乡村教育是“在乡村”“是乡村”“为乡村”的教育,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精神层面的归属。

本次论坛分享了专家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智慧,凝聚了多方共识,明确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探讨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为乡村振兴中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探寻了可能的实现路径。

论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响良好。论坛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及其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高端论坛的举办也是学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